造价工作中的10种“内卷”现象
内卷本来是一个社会学术语,大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类似于内耗、互相倾轧之意。
1、投标的时候,一般由公司总部、经营分公司、一个或几个子公司(或项目部)的人员共同成立投标组,但很多时候由于各主体站位不同,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会给投标决策带来很大的被动。
比如说:一个综合性项目投标,几个子公司(或项目部)共同参与项目投标,每个子公司(或项目部)对各自负责的分项进行报价,这种情况下,大家会很容易把自己的那部分报的很高,结果加在一起对外报价就会很高,从而失去竞争力,有时候会失去中标的机会在此分享伊老师提供的下载造价信息期刊扫描件方法,以后用造价信息不求人,百度 “ 祖国建材通 ” 即可下载造价信息扫描件电子版,急需造价信息又没办法拿到的可以先下载用着。
2、投标阶段有时候过于考虑风险,会反复开会进行评审和讨论,考虑风险是应该的,但过犹不及,没有哪个项目是没有风险的,主要是客观识别和积极防范。
有一个项目投标,反复开了几次评审会,投标组和专家判断本项目没有较大风险项,最后一次给主管领导汇报,主管领导最后下的结论是:没有识别出风险就是这个项目最大的风险。
3、投标阶段,公司总部在评审方案、成本和合同的时候,不同的管理部门会提出一大堆的问题,但大家很少会提出降低成本的建议和对外谈判的底线。大家可以把风险说得很清楚,到什么时候都不会有问题,但说到方案和成本优化的时候,就会很谨慎,说完一般也会加上一句“这是个人建议,你们再核实一下”等后缀语。你要说谁有问题,这样看起来,管理程序运行得很好,谁都没有问题,但最后的结果有可能中不了标。
4、项目中标后,分包合同、采购设备、人员调动等会走很长的审批流程,涉及到决策的事儿,时间会更长,没有人去拍板,都要上会集体研究,项目上等米下锅,公司迟迟不批,造成项目前期启动慢,像个破旧的拖拉机在缓慢的爬坡。
这种情况经历得多了,项目部也就不着急了,反正是公司的决策耽误了时间,项目部也没有责任。
5、在公司已有的管理体系和模式下,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效率很难有突破,各级项目管理人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司总部在对项目成本检查的时候,各参与检查的人员会提出很多问题和建议,但是,是否能够有效地落实整改,就看项目部的自觉性了:很多时候项目部按时上报了整改方案,但很可能是形式上的,你说你的,他干他的。
由于没有具体的成本责任和考核,项目管理人员对成本谁也不会真正的关心,没人愿意和分包商、材料供应商搞的关系那么不友好,谁都希望有充分的资源来做项目,2台吊车干起活来比较省心,1台的话就会增加很多协调,大家自然的会选择配置2台吊车。
6、在一个公司中,各方面的关系是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处理的,其中公司内部协调、沟通的一些事儿占了一个人大部分的精力,领导满意就是标准,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处理好各方面关系谁就是“人才”,被重用的机会就越多,年轻人也会很快传承这种传统。
7、各级、各种类的管理报表繁多,样式还不尽相同,还有很多管理软件系统需要每天录入数据,一个学员的企业中,还搞出了一个日出成本的管理软件,名为精细管理,实则徒增了大量的无用劳动。
8、很多人喜欢简单事情复杂化,没有困难要创造困难,这样做才可以引起上级的关注,受到关注才可以出成绩,会做得不如会说的,会说的不如会演的。
9、层层汇报请示工作,没人做决定,最后还要通过开会来集体决策;层层传递下达任务,金字塔最下面就是一个真正干活的。
10、很多人开始的时候能够认真做事,认真落实,积极地去解决和化解矛盾,但时间长了,会发现在现有体制内,不按规则做事,会伤害很多人,事情也办不出成效,领导也不满意,所以,经历多了,做事的思路和方式也会随之内卷。
造价信息点击数:2283
[ 打印当前页 ]